中国网球公开赛,中网2025,China Open网球,中网赛程,中网签表,中网直播/全面聚焦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(China Open)赛程、签表、比分直播、冠军赔率及选手动态,打造中文网球资讯首选平台。新华社武汉10月6日电(记者乐文婉、李博闻、李春宇)5日晚,随着美国选手阿尼西莫娃在北京捧起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奖杯,这届为期三周的网球大赛走向尾声,不少观众仍在场内合影留念,不舍离场。
10月5日,阿尼西莫娃在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颁奖仪式上亲吻奖杯。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
截至6日,中国网球公开赛、成都网球公开赛、杭州网球公开赛已落幕,武汉网球公开赛和上海网球大师赛激战正酣,2025年网球中国赛季已行至中段。尽管网球名将郑钦文因伤退赛,但这个秋天,中国各地网球赛事热度不减,看网球、打网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。
多站中国网球赛事流量与经济数据再创新高。中网期间,国家网球中心累计入园观众达36万人次,同比增长20%。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,境外观众近1万人。中网整体票房达到8800万元,同比增长10%;综合消费突破3600万元,同比增长44%;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,是去年的1.6倍。
成都公开赛推出“赛事+旅游”套票,并联动上海网球大师赛推出套票,整体票房收入同比增长32.4%;杭州公开赛吸引现场观众3.3万人次,热门场次上座率超86%,赛事总营收近1500万元,同比增长26.4%。
这是10月1日拍摄的2025年ATP上海网球大师赛男单首轮比赛现场。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
“从目前情况来看,中国赛季的集群效应、联动效果全面提升,网球赛事的市场价值、观众上座率、周边产业等均取得较大幅度发展。这些成果体现了网球中国赛季的目的和意义。”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白喜林说。
今年,各地组委会在办赛模式和观众体验上不断创新,通过“第二现场”、球迷互动、城市嘉年华等多种活动,助推网球走进城市、融入生活。
北京国家网球中心通过升级改造,设置户外观赛区,秋日微风中,观众可在草地躺椅上观赛,周围还配有餐饮店和官方授权商品店,将体育消费与生活休闲融为一体。中网还在798艺术区、首创奥特莱斯、运河西岸等地设立“第二赛场”,将赛事热度延伸至全城。
10月1日,北京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举行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。这是观众在赛后等待选手签名。新华社记者 杜昕怡 摄
中网公司总经理李旭华表示,观众在“第二现场”不仅是观看赛事直播,更是一次融合购物消费、打卡体验的网球之旅,推动国际赛事从专业场馆走向街巷、融入商圈、链接文旅,让中网这张北京的“金秋名片”更加充满活力。
在成都网球公开赛期间,涵盖美食、潮玩、文创等多业态的“ACE嘉年华”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。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则免费开放体验场地,让市民随时上手感受网球魅力。为增加观众参与感,武网组委会还创新推出“宠粉卡”,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球员互动交流。
4日下午的武汉网球公开赛抽签仪式现场,网球爱好者柳凯带着两个女儿在广场上一边练习击球,一边等待抽签结果。“没法在家门口看到郑钦文出战确实遗憾,但网球的魅力不在于某个运动员,而在于这项运动本身。”柳凯说。
10月6日,武汉网球公开赛组委会组织“球星面对面”活动。图片来自赛事组委会
武汉球迷赵红幸运抽中参加白俄罗斯名将萨巴伦卡见面会的资格。平均每周打三场网球的她已购买两天武网门票,并计划根据赛程购买其他场次门票。“网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,打网球既锻炼身体,又特别解压。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比赛看,四大满贯所在的国家也很适合旅游。”她说。
白喜林表示,网球已经成为我国不少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大家不仅追本土明星,也喜欢看精彩的比赛。他说:“这体现了我国多年来网球推广普及打下的群众基础,也体现了大家对精神文明生活的追求。”
2024年8月14日,在北京一家网球俱乐部,小学员在结束网球暑期夏令营的课程后合影。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
近年来,中国网球相关产业经历爆发式增长,武汉“网爆星球”网球馆主理人王程鹏深有体会。他于2024年夏天开始运营网球馆,如今已从1家扩张至5家,公司网球板块成员从5人增至30余人,累计接待近3万爱好者参与网球运动。
“网球有很强的社交属性,未来我们还计划继续组织丰富多样的网球社交活动,吸引更多人体验网球运动的乐趣。”王程鹏说。
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不久前发布《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》,提出社会化构筑大众网球生态、多元化建设“大国家队”、系统化推进“大青训”体系、品牌化打造赛事体系等网球发展举措。白喜林说,中国网球将继续聚焦高质量发展,形成“为大众服务、为国家争光、为经济助力、为社会赋能”的发展格局。